《主播带您听莒南》第四期:《庄户学》粤友钱
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减租减息运动,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在文化教育上却滞后。1943 年 10 月,中共山东分局发出《为改进今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
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把莲子坡一带定为文教实验区,在刘家莲子坡村办学校。然而,办学之初就遭遇困难。因为孩子要拾草放牛,苦心动员的18名学生几天后就走了一半。第二次动员了 22 名学生,一个月后,学生几乎全走了,两位老师也相继离开。就在办学难以进行的时候,18 岁的张建华从滨海中学毕业,来到刘家莲子坡村做小学教员。村长把被日军烧毁屋顶的三间房修好,门口挂上木牌,张建华写上“莲子坡小学”,一所有模有样的小学校出现了。张建华给每个学生起了学名,教他们识字。可不久,农事繁忙,学生陆续又走了。张建华苦苦思索,他决心从解决群众最需要的问题入手。
展开剩余56%学生不来,他便上坡去找学生,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他做了 30 多个小黑板,用粉笔写上当天要学的字,在学生割草拾柴的间隙教他们识字,在田野、山坡巡回上课。很快,莲子坡的新景象出现了,孩子们一边牵牛,一边用草棍在地上写写画画,这种新颖的教学模 式被称为“庄户学”。
后来,年轻人也响应号召参加庄户学。张建华把庄户学推广到了成人班、妇女班等。在莲子坡成立的妇女识字班,林守英当队长,妹妹林守明成绩突出,成了识字班们的小先生。大众日报发现了这个典型,派记者前来采访,写下《一个新型的大学校——庄户学》《教育英雄张建华》等众多报道,“庄户学”的影响越来越大。1945 年底,张建华当选为滨海区的教育英雄。1946年,林守英当选为学习英雄, 师生二人同台领奖。
莒南百姓说,现在变了,庄户人的孩子也能上学了。从莒南推广到整个山东,根据地兴起了办庄户学的热潮。1946 年滨海区专员谢辉在总结政府工作时说,战前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抗战开始后即全部停顿,民主政府成立后到现在计有小学2000处,男女学生9万余人,庄户学、识字班、儿童团等校 6590处,学生30余万人。前来山东采访的香港报社人员无不感到惊讶,这是在国统区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现象。“庄户学”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刻,堪称全国之最,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教育的一面旗帜。
(文稿:莒南县委党性教育中心朗诵:宋亚迅)粤友钱
发布于:北京市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