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和硕郑亲王系,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王系恒瑞盈,虽然属于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爵,但并非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后代;而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的后代,虽然舒尔哈齐被兄长努尔哈赤幽禁而死,舒尔哈齐的长子与第三子也被努尔哈赤处死,但舒尔哈齐其他的儿子都得到了兄长的善待
尤其是第二子阿敏,在太祖皇帝创建八旗时,直接统领一旗,不仅为旗主贝勒,而且位列后金地位仅次于大汗的“四大贝勒”之位,与三位和硕贝勒轮流主持朝政事务。
至于舒尔哈齐其他的儿子们,则是得到了太祖皇帝的善待,将他们抚养长大。
而其中有一位,十分值得一提,此人便是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
雅尔江阿承袭爵位始末济尔哈朗被伯父接入宫中,与一众皇子们一起生活读书。
便是因为如此,济尔哈朗与皇八子皇太极的感情极好。
展开剩余92%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后,在除掉阿敏后,便让济尔哈朗掌管了二哥留下的镶蓝旗,为镶蓝旗旗主贝勒;在皇太极称帝时,济尔哈朗被直接册封为和硕郑亲王。
在皇太极因身体的缘故,而减少朝政处理时,便是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一起帮助太宗皇帝。
皇太极病逝后,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继承,史称顺治帝。
济尔哈朗作为最有威望的亲王,同睿亲王多尔衮一起为辅政叔王,辅佐年幼的顺治帝。
只可惜济尔哈朗并没有多尔衮的心计,不仅被多尔衮挤出了辅政叔王之列,而且还被降为了郡王。但即便是如此济尔哈朗仍旧对顺治帝十分忠心,也正因为如此在顺治帝亲政后,顺治帝不仅恢复济尔哈朗和硕亲王爵位,而且将济尔哈朗视为十分敬重的长辈,备加尊重。
济尔哈朗用“几年的委屈”,换来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让和硕郑亲王(简亲王),也成为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之一。
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逝;
济尔哈朗病逝,原本应当是嫡长子富尔敦承袭郑亲王爵位,顺治帝也确实在顺治八年将富尔敦封为了郑亲王世子;然而没多久富尔敦便去世了。
富尔敦去世时,并未留下子嗣;
如此,顺治帝便只能从济尔哈朗其他的儿子中挑选一位承袭亲王爵位。
济度作为济尔哈朗嫡次子,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于顺治十四年承袭亲王爵位。
顺治帝将其爵号改为简亲王,如此济度便成为了郑亲王系第二位家主,大清第一位简亲王。
济度承袭爵位仅3年后,便去世了,年仅28岁,被顺治帝追谥为简纯王。
济度病逝后,他的嫡长子德塞虽然尚且只有8岁,但顺治帝准许其直接承袭亲王爵位。
然而德塞早逝,康熙九年便去世了,去世时年仅17岁而已,被追谥为简惠亲王。
德塞无子嗣,济度也只有这一位嫡出的儿子,如此康熙皇帝便只能从济度的庶子中挑选一位承袭亲王爵位。
而庶长子喇布,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此康熙九年喇布承袭了和硕简亲王爵位,成大清第四代郑亲王家主恒瑞盈,大清第三位简亲王。
喇布不仅长大成人,而且生有子嗣,但是他并未守住亲王爵位;
康熙二十二年,因事而被康熙帝削爵。
喇布被削爵后,他的同母弟雅布便承袭了简亲王爵位。
雅布承袭亲王爵位18年后病逝了,去世时尚且只有44岁,被康熙追谥为简修王。
雅布去世,自然最有资格承袭爵位的便是嫡长子,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雅尔江阿。
称呼康熙为皇父雅尔江阿的父亲雅布,是一位十分忠厚勤勉的亲王,康熙对这位堂弟也是十分器重,而且评价极高。雅尔江阿作为雅布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所生的嫡长子,只要能长大成人,便是板上钉钉的王位继承人,雅布自然对嫡子格外的看重。
自然康熙皇帝,也会对侄儿雅尔江阿格外的看重。
雅尔江阿应当与康熙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所以雅尔江阿才会在给康熙的书信、奏折中,直接称呼康熙为“皇父”,而非皇上。
康熙那么多的侄儿,即便是亲二哥裕亲王福全的儿子,也不见得会直接称呼康熙为皇父。
可想而知,康熙对雅尔江阿这个侄儿的偏爱。
雅尔江阿虽然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忠厚老实,但是他耳根子软、没有主见,所以会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总是稀里糊涂地出一些差错。
若是其他人,康熙或许就要狠狠责罚了。
但面对雅尔江阿,康熙还是没有狠心处置,而是像一个长辈一样谆谆教诲,教诲到最后康熙还是不放心,叮嘱雅尔江阿:我若是不训斥你,万一哪一天你犯了大错丢了王爵,又有谁来惋惜你?
有康熙在,只要雅尔江阿不犯什么大的过错,安稳度过康熙一朝还是没问题的。
而康熙,对雅尔江阿的偏爱,还不止于此。
雅尔江阿,曾直接上书康熙:恳请康熙不要将自己的女儿,指婚给达尔汉亲王罗不藏衮布的弟弟策旺多尔济。
皇家的婚事,向来都是一国之君说了算,更何况还是和硕亲王的女儿。
但康熙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答应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不肯将女儿嫁给达尔汉亲王的弟弟其实康熙之所以答应雅尔江阿的请求,也确实是有些缘故的。
策旺多尔济是谁?
策旺多尔济作为达尔汉亲王的亲弟弟,出身显赫,雅尔江阿为何不愿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呢?
这还要从策旺多尔济的生母固伦端悯公主开始说起:恒瑞盈
固伦端悯公主,其实是雅尔江阿的亲姑姑,简纯亲王济度的嫡长女,济度的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唯一的女儿。除了女儿固伦端悯公主外,济度的嫡福晋还生有一个儿子,便是大清第二位简亲王——简惠亲王德塞。
端敏公主尚且年幼时,便被顺治帝抱入宫中,收为了养女,交给继后孝惠章皇后抚养。
孝惠章皇后是济度嫡福晋的亲妹妹,二人皆是绰尔济贝勒的女儿,而绰尔济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儿,孝庄二哥察罕的儿子。
在端敏公主尚且只有7岁的时候,孝庄为了满蒙联姻,将端敏公主指婚给了大清第一任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孙儿班第为妻。而满珠习礼,是孝庄的亲弟弟、最年幼的一个弟弟。
作为济度唯一的嫡女,从小便娇生惯养;入宫由皇后亲自抚养,有了公主的身份,端敏公主便越来越跋扈,更是不将那些庶出的姐妹兄弟放在眼里。
端敏公主有一个同母弟德塞,他作为济度唯一的嫡子,便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简亲王。
而德塞确实也承袭了简亲王爵位,但是德塞却年仅17岁便去世了。
这对于端敏公主来说打击是很大的,毕竟弟弟虽然娶了亲但是却还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无人承袭爵位;如此一来,简亲王爵位便只能改由济度的庶子们来承袭。
而承袭亲王爵位的,是端敏公主十分厌恶的异母弟喇布。
然而即便是端敏公主再不情愿,也无济于事。
康熙二十年,在喇布被革爵后,承袭简亲王爵位的,是喇布的同母弟雅布,也就是雅尔江阿的父亲。这个消息,对于端敏公主而言,十分反感。
但端敏公主为何会如此厌恶喇布与雅布呢?
毕竟他们二人,也都是端敏公主的弟弟。
其实端敏公主之所以会如此厌恶两位异母弟,跟两位弟弟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母——杭氏。
杭氏是济度的庶福晋(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侍妾),在王府的地位很低,完全威胁不到端敏公主生母——简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
但是杭氏十分得宠,先后为济度生下了两子一女。
而且让简亲王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生气的是,每次杭氏都是在自己之前两个月生下儿子或者女儿;而且杭氏,还在博尔济吉特氏不再怀孕生子的时候,还生下了济度最年幼的儿子,也就是雅尔江阿的父亲雅布。
杭氏如此“抢自己风头”,让简亲王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对其十分厌恶,又怎么会喜欢杭氏所生的子女呢?
端敏公主作为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儿,又怎么会喜欢庶母杭氏,怎么会喜欢杭氏所生的子女呢?
而且端敏公主在下嫁科尔沁仅一年后,他的夫君班第便承袭了达尔汉亲王爵位。
如此端敏公主便成为达尔罕亲王王妃,而端敏公主又是皇后抚养长大的公主,在婆家可谓是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几乎无人敢招惹。
在班第去世后,端敏公主所生的长子罗不藏衮布承袭了达尔汉亲王爵位,而且娶了和硕裕亲王福全(康熙二哥)的女儿为妻。
此时的端敏公主虽然已经年至花甲,但仍旧十分骄横。
据说有一次端敏公主回京城省亲,此时雅尔江阿的父亲雅布仍旧在世,雅布的嫡福晋,也就是雅尔江阿的生母西林觉罗氏去给端敏公主请安,没想到被端敏公主凉了大半天,最终也没能见到这位姐姐的面。
雅布知道此事后,也没有与姐姐为难,而是安慰自己的福晋:咱招惹不起,便以后不上门了。
雅布去世后,到了雅尔江阿这一辈,端敏公主作为雅尔江阿的姑姑,雅尔江阿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忠厚老实,自然也不会招惹跋扈的端敏公主。
但是端敏公主的次子策旺多尔济还未成婚,按照端敏公主的地位,自然也会迎娶一位宗室女为妻
雅尔江阿十分担心,自己的女儿若是当真嫁给策旺多尔济,成为端敏公主儿媳的话,会有多委屈
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雅尔江阿便主动请求康熙,不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策旺多尔济。
而康熙之所以答应了侄儿的请求,不仅仅因为疼爱侄儿,还因为康熙也确实不喜欢这个跋扈的姐姐。在康熙三十一年时,康熙为一些下嫁的公主设置护卫长史,这些下嫁公主不仅有康熙的女儿,还有康熙的姑姑淑慧长公主,但是唯独没有端敏公主,可想而知康熙对端敏公主的厌恶程度
最终,康熙将二哥福全的一个孙女嫁给了端敏公主的次子策旺多尔济。
深得康熙宠爱的雅尔江阿,为何会被雍正帝削爵呢?能够被雍正帝削爵,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九子夺嫡之争”。
雍正帝继位后,不仅将九弟允塘、八弟允禩幽禁而死,而且还削掉了很多宗室子弟的爵位;这些被削爵的宗室,都是因为曾支持皇八子胤禩夺嫡。
而雅尔江阿,便是其中之一。
雅尔江阿,跟贝勒苏努的关系十分亲密。
苏努,是太祖皇帝嫡长子、广略贝勒褚英的后代,康熙三十一年时被康熙帝封贝子,康熙六十一年时晋封贝勒爵位。
苏努,坚决拥护皇八子允禩夺嫡。
雍正二年时,苏努被削爵,全家发往山西右卫;在苏努去世后,他的子孙都被贬为庶人。
而雅尔江阿虽然没有跟苏努那样坚决拥护允禩为新帝,但是他与苏努的关系十分要好,二人时常有来往。而且雅尔江阿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这让雍正又怎么能不忌惮呢?
而雍正四年,雍正帝不将将允塘、允禩幽禁而死;而且还牵连了很多的宗室子弟。
雅尔江阿,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雅尔江阿就这样,失去了王爵。
虽然雍正帝将为何将雅尔江阿削爵说了很多,但其实归根结底就一句话:
惧允禩、苏努等悖逆之徒。雍正十年,雅尔江阿病逝了,终年57岁。
雅尔江阿被革爵后恒瑞盈,他的异母弟、雅布的第十子神保住承袭了简亲王爵位。
发布于:山东省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